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Ruffian hero


There is a TV soap shown in a few months ago, called "My head and my mission". Many people as well as me were attracted profoundly by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in this TV soap. I admit that the soap really has the charm which can let people involved into it inescapably, and the strongest evidence is the dialogs between different main characters. Those dialogs sometimes are full of humor, like the regional farmers' dialects; sometimes contain the philosophy, like the words of the header, " How can you say 'there's no clothes '? I will have the gown with you." ; sometimes being grand and vehement, with the accompaniment of symphony. Moreover, we have recognize the real nature of Chinese soldiers, thei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reflect that they are a group of ruffian heroes.

Talking about "My mission" first. In the soap the writer emphatically described 7 soldiers, everyone has different character, and every character express the personality of people came from different region in China. The writer intentionally depicts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region in his impression. However, all of them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 as well. As most of them escape from defect wars in all parts of China, they have many shortcomings: drifting along, bullies the weak and fears the strong, selfish, as well as dirty. They are lucking of life purpose and ignorant, unclothly and confused.
However, in their dirty face full of dusty, their bright eyes were always eager for driving away Japanese attackers and protect their fellow villegers. They treated their allies as their relatives, and they were very faithful to their head, Mr. Long, a very wonderful head. While they were in battlefield, they were flexible as loaches, brave as the real heros, and sacrifice as apologists. On the battle field, you will see the same expression of them, still dirty and dreadful; but the totally different impression, their souls will rises into air and forms the image of war-gods.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you want to deny that, and no matter how you despise them at the normal time of their lives, that is still another real aspect of them, the rarely aspect of them. After the battle when they came back to their paltry coutyard, they would turn back to their original appreance, satired each other for their didn't sacrifice in the battle, so superficial as nothing had ever happened on themselves.
These kinds of characters are the characters of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No matter how many weaknesses they have, they still will not miss their way for going forward. They are easy to walk into the small path far from the main way, however they can always walk back to the place they should aleady have gone. They are often laughed at by other neibours as well as rich people, but they will still do something serious and great in order to prove their real capacities as well as pursue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world. I was quite moved by this TV soap, for showing me the muti-surface nature of Chinese.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Summer Depression

Be shrouded in the summer depression alone in the darkness,
undulating waves fondle my legs, looked up into star-studded vault heaven,
you hide a smile at your mouth ,
the silhouette blowed by wind is dimly elegant.
Chaotic thoughts catch up with past beautiful mirage,
and let the silver moonlight spray on me,
be most willing to.
This is the drifting season for saying good-bye,
Carrying the gentleness which was forgotten I walk alone to the future,
in summer of depression I lose you.
In the air streaking across the Meteors,
It was the tears of the sky.
Your footprints on the sand are gradually swallowed by time,
I am floating in the endless time, now still feel some sorts of regret.
The door at the end of the waves opens to me,
I was wandering the failure to move toward the mysterious unknown.
I don't know whether it's because of nostalgia or timidity.
summer depression,
it's not possible to avoid the arrival of the season when all things wither,
then I will continue to be sleepy
and then hold wings together,
and then turn to the darkness,
Even if love all the goodliness,
Still damage all of them,
What to believe in order to move on,
Summer cause me sinking into a melancholy meditation.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Forming good character

Every day we brush past many kinds of people, every one of them has a specticular expression, has unique speaking implication, and behave in a particular way. That is how we distinguish them from each other and build up relationship with them according to those kinds of difference. In most of times we neglect why do they have these kinds of distinction. Actually except their nature which was owned when they were borned, much of these characters were formed generally in their earlier lives.

Everyone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affairs in their histories. Someone's destiny is smooth and peaceful, therefore most of them seem to be simpler than others. Nevertheless, still there's small number of them are shrewd schemers. In my opinion, maybe due to their complicated natures, or because their study intensively from the passing on of older generati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some other kinds of people are quite rough, or even disastrous. Many of them look vicissitudes and full of stratagies inside. Those stratagies may support them to be powerful enough to capture higher social positions and benefits, and they may also lead to the behaviour of halming others to benefit themselves.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people, we should learn to be torlerent. We can suppose they may have private difficulty which is not appreciate to be shown to public, therefore forbearance is the moralest way to either protect ourselves and them. However, if they have seriously halm our benefits, entrenching and challenging our self-respect, then we have to beat back to alarm them for extinguishing their aggressive fire.

There are also a kind of people, though not many in this society, who I respect most. In their face we can only see sunshine, through their appreance we can find the heart of an angel, their temperament is fragrant as morning orchid, and their words are graceful music floating in the air. They are innocent as tender infants, like it is the first time they visit the world. But they are never cheated, never enticed by devil in the real world. Open the history books of their lives, to our astonishment, they are scarred as other ones, also have come through joys and sorrows of lif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normal people is, they understand why they are unfairly treated,and how to confront calmly the unexpected disaster instead of blaming god and society. After they conquer misfortune, they still live a happy life as nothing has ever happened.

We always prey for our blessedness, if we still have to face doom that fate award us, just enjoy it as the third kind of people. Then our life will almost be a valuable comody, rather than a meaningless tragedy.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Comment on AVATAR

A few days ago a new film has been shown in all cinemas. It's one of another masterpiece of Mr. James Cameron after his "Titanic". Audiences from various ages, no matter teenagers or old people, came to cinemas for this visual feast. They temporarily forgot the real world and immerse into the amazing fairyland to take ventures with main characters. AVATAR, the 3D fil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lm at the moment. Here I'd like to analyze the main reason why it is so popular.

Firstly, it attracts people by satisfying their fantastic mentality. Because this story happened in another plant, there are numerous kinds of marvelous creatures and advanced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through out the whole film. Many examples can prove this, enormous extraterrestrial beasts as well as primitive people; huge floating mushrooms and rocks in the air; shining mosses and shifting of con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into another strange body. The tincture of the whole film is extremely colorful as dreams, and the inconceivable condition is quite magnificent. When people watch this sorts of stuffs, almost everyone's heart is full of envying to this happy fairyland. Through the trench of large movie screen, the producer has created a world which people eagerly wash to own even in their dreams.

In another perspective, the unconstrained fluctuation plot is also fascinating. The story is full of sentiment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human beings have conflicts with extraterrestrial, and later a part of people from military collide with kind people, and finally kind people help extraterrestrial to recapture their homeland. In my own opinion the plot is quite out of expectation, however still in reason. Although the story happens in another plant, many times between extraterrestrial primitive people, their characters are almost the same as people in earth. Therefore, it is fairly easy to fabricate sympathetic chord with audiences for their various experiences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other people around them.

The primary intention of this film makes people awaken to the truth despite it is one of the science fantastic one. Human beings should not always invade others resourcefully, neither can they destruct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Review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has been proved by countless tragedies that people should love each other rather than endlessly attack others. Only in peace age can people live happily and develop swiftly. War is not the only efficient way to change the order of this complicated world. People can only work out the right way after they calm down.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Finally it's my turn

Finally it happens as I expected.

I have already anticipated that I shall fail one of these four courses this time. At the moment of knowing my result, I feel painful for about 5 minutes, and then leisurely I became peaceful again.
I was so reasonable that even this kind of terrible news will not affect my emotion too much. When I told this bad news to my parents, their sentiments were obviously very agitate, they were worried about my reaction to this misfortune. However I still smiled as usual. Then they brawled for my education fees for the summer course and then criticized me for my using of cash to pay for this subject. I ended the video call with them and imaged their quarrel at home melancholy.

Because I have to study this subject again, my original plan has been completely changed. What's my original plan? Studying language? Or working part-time? Those words are only used to deal with adults who concern about me. I love my literature, TV soup and my online cartoon fishes so much that I always pursue those kinds of things secretly. But now I lost all of them to fetch up my remaining subject failed last semester.

I am still quite astonished for my response towards the bad news. I am not depressed by that, on the contrary, I am encouraged by the scrape and try to improve my current condition. I was too lazy when I am in idle time without other people's intendance. Then only this kind of disaster can stimulate me to extricate myself from erosion. I have finally seen my inverted image through this event, and confess for my guilty. The god must intend to awake me and push me to do something really valuable during my life. I am quite appreciate him for his favoring me frustration, and this should be one of the honor that I am able to experience it. Without this sort of pain, I am still disinclined to pick up my keyboard and type these indebted words.

When I turn the pages of my text book which has been snubbed by me for almost one month, it lied in the corner of my table, full of ashes. I sigh and put it onto my desk, read it again. To my astonishment, I don't feel repel those knowledges, on the contrary, it is like my old friend who has not met me for about 10 years. What kind of situation is it? I am still puzzled about this problem until now. Also, it remains me many memories during last semester, about how I struggled for my living place, how I tried to adjust my emotion during my most difficult time, how my life was gradually stepped into peaceful and normal. For it witness all those periods, every chapter of this book is like the history of my life. Some pages are full of wrinkle, some pages have many underlines, and some pages have the vestige of my tears, all of them arouse my memory which was sealed off for a long time. Now I have lagged behind so much that even myself can not recognize me again. I should have an absolutely new start to achieve my ideal dream of life. I love study, I love language and I also love literature. No one can really persuade me to abandon any of them. In the end, I love my life. The bright future must have waited me somewhere not far away. I will no longer waste my golden period of time, the time as blooming rose, to those meaningless ridiculous affairs.

Farewell, my childish~~ Farewell, my inertia~~

Saturday, December 5, 2009

I should protect myself better

Today I find there's someone who like to pretend to be hero, and criticize others seriously with occupying a commanding position. Furthermore, there's also someone sneering at her side. Their objective is me, the girl who is always being alone, whose life experience is faded and fallen, who has violated only a little bit wrong things, who treats self-respect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furthermore, who does something wrong which is absolutely not affect their benefit.

To protect my self-respect, I then keep on doing the wrong thing, although I have already known my faul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it. Until my self-respect is violated more seriously than before, I have recovered my reasonable sense. Many people around me criticized me together, and this instigates the rampant arrogance of that lady, she is in an emotion of being the heroine and is proud of herself.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What I can explain and protect myself is just this sentence.
"It is." She said, and still being arrogant.

I go away immediately, feel myself is treated badly by those people, by their words, attitudes and sneering. My tears gush out immediately when I reach another place, still there are many people surround me and they are chatting with their friends.

It's awful that I haven't carried the handkerchief with me in my pocket. However my tears gush our so quickly, both tears and snots out. I hurriedly cover my lower part of face, and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to wash my face. At this time I also have some things to be carried. I stand up, do not have the courage for looking around for help.

I try to pick up my stuffs with only one hand. Every time there's something drops to the ground, I had to pick them up again and again.

Every time when I repeat doing this , I eagerly hope someone surrounded me can lead me a hand, or just give me clean paper goods,but no one comes to me.

Finally, I find it is the real aprearance of life.

Finally, I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is society prefer to pretend to be apologists of justice, rather than become angels offering love. Because the happy feeling of challenging the self-respect of others and conquer them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pity feeling of sacrifice.themselves.
Next time I should learn to be much smarter, I never pay attention to those kind of people, keep silent and then go away directly. Any argument is useless and ridiculous. A person will only protect herself naturely and never listen to other people's explanation. Both I and that lady are like this in this case. Any criticism only initiate battles between people, if they are not sworn friend knowing each other's characters.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wenxuedejiazhi

第三章 文学的价值

文学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关系到文学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也关系到人的精神生活与人的素 质提高的问题,与人的心理、人的本能、人性、人文精神、人的本质有根本关系,所以文学的价值应和对文学是什么的理解结合来思考,并与第二章结合起来认识。学习的方法是 :首先,要深入思考什么叫价值。其次,要对文学是什么有一个反复的分析和全面的认识。文学是一个多面体,文学有 多种多样的类型,于是它的价值就有多面性,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就有不同性质的功能。再 次,应当根据大量的文学文本体验多样的作用力,从中归纳文学价值的丰富内涵。学习文学理论,应当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纵向视角思考文学价值的深远意义,价值的存在是不能 脱离文化背景的。以上是对文学价值论题进行题域分析,既是开题,也是学习方法的分析。

什么叫价值?通俗说价值就是积极作用好处功能有用善(好)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重要值得重视有意义等。迄今为人们所公认的、普遍的价值类型有:

功利价值:功用、效益、使用的好处。

道德价值:满足人们一定的人际关系要求的善。

美感价值:一种超功利的、健康的、充分和谐的满足感和自由感。

真知价值:满足人们对世界认识需要的意义。

信仰价值:满足人们对知识以外所需要的精神支柱的需要。

自由价值:人、主体得到充分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需要满足的理想,这是最高的目的,最 高度的价值。

近代以来,不少人以金钱和欲望为惟一有价值的目的,显然并没有充分、全面地认识到人之 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当我们了解了价值的所有内涵以后,才能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名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进而对文学有广泛的认识。

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中,具体说存在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 响中,也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需求中。当你没有面包时,面包对于你就有最重要的价值,它的价值就是满足食欲、维持生命,既包含物质价值,也包含人的价值,它满足了人的生理 需要,这时候你会说:面包就是我的上帝,有面包就是幸福。但是也有一些重视精神价值 的人会把精神看得比物质甚至生命更重要,君子为了尊严,宁愿不食嗟来之食舍生取义,由此可见主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价值活动的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主体需要决定价值目标,有人把爱情看作是最重要的需求,有人把事业看作最高的 价值 ,尤其是在选择取舍的关键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又受客观条件制约,不仅要看需要,还要考虑是否可能。你想读一首好诗,你内心渴望着诗的激情,但生活中 既没有诗意,也找不到一本好的诗集,于是你便感觉到一种精神的贫困,虽然你很有钱 ,但你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认为自己过着一种没有价值的生活。价值关系贯穿于实践、认识 和精神的全过程,它就是主体客体的平衡关系。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 价值和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价值。 这个过程大致是: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不断追求发展。价值平衡既 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体可能性的平衡,人就要不断提高主体素质和改造客观环境,即确立较高的价值观念,从而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把人的需要 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要: 即为生存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这是最基本的一种需要。②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就作为支配动 机出现了。③归属和爱的需要: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没有 爱,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④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尊表现为对获得的自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以及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表现为渴求得到别 人的承认。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能成为什么就必须成为什么,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愿望。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5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

对应着人的五个层次的内在需求,人的价值实现有不同的层次,这取决于外部环境和他的主 体素质。当外部环境满足了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后,如果他的主体素质较高,他有更强大的精神能动性时,他可以对环境的客体价值有深刻丰富的认知和评价,于是他能导 致创造价值的升华,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归属和爱,得到更多的尊重,最终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不断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审美 价值主要是有利于人的高层次内在需求而存在的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这三者还具有知识、智力的重要作用,理解文学的价值应当以此为关注重点。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元化的。有些作品纯粹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本能而存在,有些作品是 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目的而存在,有些作品是纯粹为了满足审美需要而产生,有些作品则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知识的价值,等等。不少作品同时有上述多种价 值。文学作品因具有上述价值而首先具有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大致而言,文学的 价值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有用、愉快、可爱、真、善、美。

总括而言,文学的价值就是文学的积极作用和可珍视的种种好处,它是文学活动及 其文学成果对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关系。它建立在人的需要、利益和主体性与历史合理性之间深刻联 系的基础之上,既对个体也对人类群体具有积极作用,既有外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既有现 实价值也有潜在价值,既有直接价值也有间接价值,既有原发价值也有派生价值,既有功利价值也有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文学的价值由具体作品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自身所包含的信 息量、感 染力决定,也由审美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决定,这是主客体统一所产生的效应。

第一节 文学的知识价值

在一个以经济为中心、高度专业分工、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里,人们很 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人文学(人们通俗称为文科)--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没有用了, 即认为人文学价值不大了。这种浅见显然忽略了许多内在的道理,缺乏深刻的思考,最 根本的是没有系统整体的思维,同时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价值目标。即使从最功利的目标来看,文学艺术也具有巨大的派生价值:在今天,美术 已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到产品包装、服饰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形象设计、电视媒 体设计、城市设计等专业方面;文学已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到广告词、歌词、公关、公共策划、文化活动的主题策划、网络经济交往等方面;一般大众每天从电视里看到的各种节 目,每一个成分都离不开文学、美术、音乐、历史等。很简单,文学艺术作为知识 的一种形式,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既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满足全人类的精神需求,还可以为每一个人实现人的价值提供智力资源。这中间需要细致缜密、深刻复 杂的文化分析。

一、文学与知识经济

文学与知识经济有关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真正充分地认识什么是知识经济,并真正认识知识的内涵,但更重要的是,应在认识知识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价值转化理论。价值转化理论认为价值转化工程是现代点金术,价值转化工程是研究并应用 价值转化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知识(包括硬科学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软科学的软技术知识 ),有效地改造客观事物和人的自身,以最小的代价促进事物与人的价值转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的价值资源,提高客观事物的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 要的一门现代综合软科学。价值转化理论的思路是本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论。

文学与其他人文学正是属于软科学的知识,经过价值转化之后,文学等人文学在知识经济 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最简明的方法将文学艺术通过价值转化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经济的作用提要 为以下几点:

(1)文学艺术可以以其语言艺术或其他艺术形式的能量帮助人类在注意力经济中集中人们的

注意力,争夺更多的眼球;

(2)文学艺术可以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今日的商品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和实际功能,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在消费主义经济中,文化附加值使 商品更有市场;

(3)文学艺术可以使产品设计人员制造出更人性化的物质产品,物质价值同时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

(4)文学艺术可以帮助人类使知识物化、精神产品产业化、物质文明理念化,例如以文学故事、随笔的方式传播经济、法律、哲学、科学知识等;

(5)文学艺术在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智能中出演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什么叫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英文是Knowledge Economy,这个概念最早是联合国研究 机构在1990年提出的,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 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制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 为科学的知识。知识经济又称智力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创新、使用方式的革命为 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引人注目的现象。7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战后开始的科技革 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高科技阶段。人们通常将微电子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六大科技群称为高科技,并认为它们具有高智力、 高资金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潜能等特点。利用高科技开发的产品,不同于集成资源型的传统产品,而是集成知识型产品。进入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 、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它打破了人们原先应用知识所受到的空间、时间限制,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使用方式发生革命;它大大提高了知识商品化的能 力,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它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经济的增长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从19939月开始,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各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传 输线路实现光纤化,传输信息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接受系统实现多媒体化,从而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并广泛涉及其他科技领域。随着全球信 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科技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5%至20%提高到90% 。美国政府宣称,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它的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90 年代后期,专门生产软件及软件中包含的知识的美国微软公司,其产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

关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有人概括为八点:

第一,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资产投入无形化:以知识、智力的无形资产投入起决定作用。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以世界大市场多极经济格局为基础的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的是国际性综合产品,无国籍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生活的主宰。

第四,经济决策知识化:以知识决策和知识管理为导向和枢纽。

第五,新的价值取向:与农业经济占有劳力和土地、工业经济占有资源和金钱不同,知 识经济占有知识、智力和人才,并以法律保障知识的分配。

第六,新的市场观念:知识经济的新市场特征是网络经济即电子商务、宏观调控、合作与 竞争的双赢局面。

第七,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兴办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技术, 通过现代管理创造极高的产值。

第八,创新是灵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说:经济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吴季松:《知识经济》,2427页,北京,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正像称市场经济社会不如称为市场社会更恰当,同样,称知识经济社会不如称作知识社会更恰当。称作知识社会表明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事情,而且是一个社会学、文化学的范畴,这样它更能包容人文学的丰富内涵。

一个知识社会正在发生怎样的社会范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呢?西方国家同时称知识社会为闲暇社会、风险社会、经历社会、服务社会、信息社会。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剧增,信 息爆炸,知识的剧增是与信息量迅猛扩大、信息处理速度令人不可思议地加快以及信息传播的高效自由方式分不开的。未来学家推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只不过是2050年的1%。由于知识剧增,脑力劳动成为主体工作,非物质型生产成为主体型产业,服务业成为主导 型产业,产品制造模式转向创造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权力基础从财产和政治转移到知识,在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分工、协作、管理、组织成为连接性要素,知识管理成 为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社会和全球更看重的是开放性、合作性、平等性,于是公共交往的 人文主题 ,创新个性的人格,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与人文高度融合的综合素质,完全适合人的需要并能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及文化氛围成为知识社会的文化 目标。从价值论的意义而言,知识社会对人文学的意义要求更为深刻。没有人的现代化则不可能有现代社会,没有知识社会的新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并不是一个 仅仅以知识为经济的社会,人是目的是知识社会的最高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同样有巨大的价值。

二、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属于知识经济的运行范畴,文学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为人类 所需要,当然就会成为知识经济运行范畴的一部分,纳入生产-传播-消费的轨道。 文 学活动系统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四个要素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浑然一体。从这四个要素的互动关系中深刻地透 现出文学的价值功能不仅仅是直接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潜在的影响关系,不仅仅是经济物质的利益功用,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个人精神活动的需要,也对人类群 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可以产生经济利益,又可以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可以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世界,间接地改变世界。于是通过读者与世界的改变引导着作家的创 作,这便构成了作品→读者→世界→作家的影响逻辑环节,又构成了作家→作品→读者→世界的另一个影响逻辑环节,作家创作既要有隐含读者的审美适应观念,也要有艺术唤醒的审美召唤 观念,这就是文学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经济以外的知识功能价值之一。正是在文学活动的理论轨迹中体现了价值转化的思想。文学既要满足世界与读者的需要 ,以实现其现实价值和通俗价值,也要达到影响、提高世界与读者品质的目的,以实现其理想价值和高雅价值。总之,文学活动系统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文学生产、文学传播、 文学消费三大环节,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的活动系统时所指出的: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 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的过程中,文学实现着审美适应和审美召 唤的统一价值。

(一)文学生产

广义的文学生产包括文学创作、文学出版、文学发行和文学阅读。阅读是读 者参与文学作品生产的最终形式,未经阅读的作品只是一种物质文本,还不能称为实现了的文学作品。狭义的文学生产是指作家的创作。文学创作为读者提供阅读消费 的文本,也规定了文学消费的方式。例如作家提供的是文字读本,便规定了读者的文字阅读 方式;如果提供的是网络文学读本,便规定了读者的超文本阅读方式;作家提供的是通俗文学或曰大众文学读本,便规定了读者采用娱乐消遣式的阅读方式。双方在通俗文学的趣味、 类型和叙事主题模式中进行文化消费对话,于是文学生产构成了读者群和阅读品质。

文学生产方式是审美关系与文学表现能力的统一,它要通过文学的技术和媒介处理来表现文 学与现实生活、审美趣味与现实生活体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融合与统一。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士大夫文人儒道中和的审美理想使他们与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意识形态存 在着冲突又依附的张力关系,于是在他们的诗文创作中形成了既促进又批判、既追求又逃避的二元紧张关系,因此形成了建功立业主题与隐逸归去主题的二元格局;他们的高雅趣味 与民间需求造成了疏离倾向,但他们的儒家民本思想又促使他们关注人民生存状态的现实体验,因此创作出反映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诗句)的诗史作品。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以想像为中心,把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割裂开来,将 审美评价作为最高真理,以此作为文学的现代性、启蒙性文化价值理想,因此写出极端自我中心和对现实生活极端批判的作品,从而产生完全否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审丑作品或审美作品 。当代文学生产中,必然涉及更复杂的历史哲学问题:既要肯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现代社会进步,又要关注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生产和高科技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及精神困惑问题, 还要辩证对待文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效应。于是在知识经济的文化环境中,文学生产的审美关系面对着现代日常生活、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三者的复杂关系, 或适合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或质疑日常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或拉开一定距离加以审视,文学生产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文学表现能力来看,也对文学生产方式与成果 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文学形象与文学修辞方面,是完全陌生化的表现,还是类同化的表现 ?是对古典传统的执著继承,还是对现实生活体验与未来指向的先锋表达的追求?是对 流 行形式的拥抱,还是对文学个人性独白形式的守望?抑或是对上述多种表现形式的整合对话?总之,文学生产及成果要在多元化对立统一的价值目标及要素中进行一种成功的设定,从 而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娱乐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的成功着陆。

从文学生产的成果来看,历史上存在着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现象,当代社 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经济、市场机制和技术社会、专业分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文化传媒如影视、网络的出现使文 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色,文学生产的雅俗对立与互渗现象更为突出。

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 型,它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的严肃 的思考、体验和想像,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美文学 严肃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 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浅显,艺术形式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 称消费文学俗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27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高雅与大众的对立、分化首先源于文学审美观念的对立,为自我写作、为未来写作、为艺术 写作与为大众写作、为生活写作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李商隐是前者,是文学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和唯美派,他的诗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白居易是后者,是文学中的通俗 主义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当白居易以深入浅出而又优美流畅的艺术技巧表现永恒的 文学内涵时,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从这一点来看,他在雅与俗之间达到了中庸互渗的目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雅俗对立很多情 况下是作家既不考虑现实需要、更无能力达到雅俗共赏境界的水平表现。只有在古代文化等级分明的背景和缺乏文学市场机制的情况下,才会助长雅俗对立的分化倾向,由此可见文学 消费对文学生产有着强大的制约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学必然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为依托进行生产,雅俗融合互渗的趋势将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先锋派作家格非,一向以独特的文体、新颖奇特的艺术构思、奇幻的语言和勇往直前的探索蜚声文坛。但到 了90年代后期,他的风格开始发生转变,直接面对当下现实存在,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值得表现的东西,小说开始变得非常具有可读性。他自己说:过去我写《青黄》时,需要采用非常 复杂的手法去写,花很大力气才能表达我的本意。我觉得我写作的技巧随着人的成长慢慢提高,后来我发现完全可以采用非常轻松、简单的写作方法技巧表达出来。我最近的想法 有些变化,开始考虑阅读快感,关注读者并不意味着迎合读者。文学创作中 创新和探索是第一位的,但最好的小说应该是兼顾大众的,《圣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但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即写出一流的作品适合所有的人阅读(大意)张英 :《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31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不 仅格非如此,余华 等先锋派都有此转变。由此可见,雅俗交融既关乎观念,也关乎能力,更关乎市场。

在文学生产中,作家应当追求在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中完成自己审美理想与表达现实需要的 价值目标,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学生产的价值观念。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艺术:大众的抑或小圈子的》一文中说:

当艺术家仅仅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里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 。反过 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对之进行了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走江湖的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这既无益于公众也无益于艺术家。现代西方社会正面临这样一 种危险。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使西方社会达到了高度的专业化,这对于交往沟通是一种障碍,其结果势必将社会分割成许多小集团,彼此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理解。

造就和培养高水平的世俗公众,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扩大其数量,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一 直被法国学者和艺术家所强调。法国的艺术、智力标准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从未感到创作粗俗的作品有损于他们的尊严。这里所用粗俗一词仅仅是讽刺性的自我蔑视,一些最杰出的法国学者用他们最好的作品投入到这一旨在沟通与公众联系的重要 的知识和社会运动中来。《艺术的未来》,王治河译,2122页,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1

文学生产既然是文学公共交往中的起点,既然与文学消费为互动,它的价值实现 就必然是雅与俗的融合互渗的追求,既非完全适合大众,也非远离大众,这其中有一个辩证的度。在这里用一句名言来概括上述审美适应和审美召唤的价值关系:名著是可供 人类永远阅读的有趣的书。

(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消费

文学传播与文学消费是紧紧相扣的两个环节,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中介,也是 文学价值实现的中介。传播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是信息从点到面的过程,是信息的沟通、传递与共享。传播方式与文化的发 展、文化市场的需求、文化工具的变革息息相关。文学用大众语言传播与用知识分子语言传播效果不同,这种传播媒介受动于文化背景、文化消费的主体需要,所以在五四时期会发生 文学语言之革命转换。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在古希腊之初,荷马史诗是靠行吟诗人的口传方式传播的。在书写传播阶段,手抄形式只能在文 人圈子中流传,文学消费的对象便局限于贵族文人范围。到文字印刷术发明,随着现代印刷术问世,文学书籍得以批量复制,文学传播便进入世俗文化阶段,城市文化、市场文化、 民主主义在文学文化传播中逐渐生成。媒介从经济出发,最后达到心理效果,这当中的动力机制是生产→消费,消费→创造,投射→认同→移位等,媒介在本质上保证了文化 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传播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和反应过程中。从 这个观念看文学生产与文 学消费的互动关系,便会产生深刻的文学价值观念。例如电子媒介的出现作为最现代化最大众化的传媒方式冲击着书写文化与文学的传统地位,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信息接受系统 ,互联网将世界融为一体,于是便出现了以下的关系和反应方式:其一,文学传播不仅仅是文字,在网络文学中,音像与文字共同生成新的文学境界;其二,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单 向的,还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互动和即兴创作的;其三,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双向互动 的,还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文学空间;其四,文学空间是更虚拟的世界,无边无穷的信息界域使人混淆了真实与想像的界限;其五,在网络文学中文学信息变得比文本 文学的信 息庞杂得多,信息可能是一些废话,那些过量的、未经提炼和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其六,电子传播使文学传播的语言变成大杂烩的怪异文体,使文学有可能成为全球文化 的公共场所。在上述传播方式的作用下,受文学消费的影响,大众形成了一种崇尚游戏的少年精神,鼓励越轨,强调创造性的个人文化,在虚拟的世界中浪迹,远离大地,从而体验到一种孤独的狂欢吴伯凡:《孤独的狂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但总的来说,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使文学越来越走向广大的消费大众,它使文学家的概念也 变得空前广义泛化,文学内在的革命由此发生,这必然引发文学价值观、文学表现能力的变化。多种传播方式同时并存,各有其消费对象与消费时空、消费特征。在网上阅读文学更可 能是浏览交互式的,一个人在灯下阅读文本文学则可能是沉思品味式的,其效果不同,方式也不可相互取代。

文学消费有其二重性,这是商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二重交融,于是构成文 化市场。文化市场对文学的流通、分配产生影响,也对文学生产的观念、技术、创造性探索产生促进作用。就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言,文学消费或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服务, 或为迎合大众文化而生存,或为知识分子文化服务,呈多元化态势。总而言 之,对于知识经济社会而言,文学消费既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的知识水平空前地提高,文学作为文化消费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文学消费作为精神享受的重要成分,对于知识主体素质的养成有日益重要的意义,文学意义作为知识的一种类型,有着不可或缺的知识生成价值。

值得提示的是:文学消费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纯属文学欣赏的精神活动。

 

三、文学在知识社会中的价值

如前所述,知识经济社会不如称作知识社会更恰当,它能超越经济范畴进入知识、文化的社会整体范畴。

在这里着重分析的是文学意蕴作为知识的一种类型,在知识社会中的特殊价值。 因为知识社会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首要的是充分、全面地认识什么叫知识

整个世界只是形式,而知识是它的灵魂。称为知识时代,是对信息时代的超越,因为信息是 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而知识必须内化在人的大脑,是人类从古到今全部文化遗产的有机系统。当人类知识内化于人的大脑而积淀成综合素质后,它才能使人产生智慧,智慧是知识的更 高形态。人有七种智能:语文的智能、感受空间的智能、音乐的智能、动作灵敏的智能、数理逻辑的智能、人际交往的智能、认识自我的智能。[美]托马斯·阿姆斯壮:《 人生的七大智慧》,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虽然人或长于一种智能,但在实际生活中七种智能一直是非常复杂地纠结在一起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具有 七种智能综合素质的优势。一方面专业分工越细,另一方面要求综合素质(MQ,多元智能, 英文为Multiple intelligence)发挥整体优势。在七种智能之外,还有精神或道德的智慧指导着它们走向成功。

知识版图逐层分布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 识。第一层是事实和统计数字;第二层是技术专长、专业知识运用层的知识;第三层是抽象的、属于解释层次的理论、伦理和原则、价值观的知识。第三层知识是智慧和道德、信仰的 内涵,是超认知的风格加上睿智,使人懂得不断追求真理,对真实、正确和永恒的理解,是洞察力和处理知识、技能的高创造力的连接方式。有智慧者称为智者,他们是真理探求者、 模式发明者、文化创造者。个人的知识是一张认识的网,许多感觉、想法、概念、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成一体,我们根据世界如何运转的意念模型来安排和组织自己的知识大厦,整 合 我们的信息、知识、文化和智慧,价值和目标担任着知识的守护人、看门人的角色。我们需要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包括程序层知识→功能层知识→意义创造的智慧。知识有可编码的 知识,也有意会知识(无形知识,深藏于潜意识中,不能用言语表达或只能用语言 部分表达)。知识有理性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明智能力)、理想的知识(价值知识)。 在知识社会中的知识和新思维特点是:它是不确定、无边界的;它是整体协作的; 它是动态变化的;它是多面的,不断学习的;它是内在创造力的;它意味着洞察和参与。[美]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从上述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出文学在知识社会中的价值要点,以下简要列出基本论 点。

(1)文学意蕴作为一种意会知识,具有丰富的经验价值,包括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人性经验、文化经验等,有助于形成人的意会能力即悟性、文化直觉,形成知事、知人、知 窍的敏锐洞察力和评价力。

(2)文学意蕴中的审美理想可以塑造人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以作为知识系统中的核心信仰。

(3)我们的知识有如海面上的冰山,我们所意会的知识绝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可编码的、分类整理的有序知识只是少数,这冰山的显露部分必须靠冰山的底部来支持。人文知识包 括工具范畴(如读写技术、信息收集筛选能力)、人格范畴(如自 觉性、识别力、自我管理、行动能力、处理情感变动能力、文化经历、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批判性能力、求知欲、反应能力)、社会范畴(如语言表达力、自我表 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常识范畴(如社会学、 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这四方面构成知识的综合体,都可以在文学意蕴中得到积累。

(4)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知识体系中是相通的,科学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真理的人格是独立的,它的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增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 的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与人文学中的追求真善美精神、启蒙和自由、怀疑和批判、兼融和宽容、谦逊和进取精神在人的深层意识沟通,文学意蕴中包含着这些最丰富的 精神内涵。

(5)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文学正是创新探索的领域,在文学接受中进行想像力训练和幻想沉思,培养灵感和发现力,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养成。

(6)文学接受即是一种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是以主体认知图式与客体潜在价值的同化或顺化,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可以训练人建构知识和阐释意义的能力。

(7)文学境界的整体性审美和自由体验使知识社会中的人获得个性与人类性、文化与自然、生理与心理、有限与无限的融合,这是文学人性化的最终价值。在文学体验的终极价值中 ,人可以获得高峰体验。

(8)表现现代性的文学有助于塑造现代化素质的人性,表现民族文化和传统内涵的文学形象有助于维系现代人的民族文化传统。

文学意蕴是无限丰富的,文学价值最终体验的是人的价值,这一类人文精神的知识是把价值 低的知识改造成为价值高的知识的窍门,这就是文学在知识社会中价值转化的根本意义。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社会功能

文学功能或文学价值的问题事实上是一个文学接受效果的问题,接受效果涉及文学主体与 文学客体的反应关系(价值关系),一方面是接受主体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价值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对象(文学文本) 本身所具有的召唤功能。从一般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 的活动目的具有娱乐、认知、教育三大价值要求,这是人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人性)的内在需求,也是文学文本作为人性表现的自然流露 和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预设功能。不同的文本有不同性质的侧重功能,或侧重娱乐,或 侧重认知,或侧重教育,当然更多的是三者融合于一体。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动机和价值需求,但无论怎样的内在需求,娱乐审美是最基本的价值需要,这是最直接和首先 产生作用的功能价值,所以不能忽视。文学接受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活动,为方便理解,下面进行逐项分析。

一、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

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常常为严肃的文学家所警惕和限制,但事实上它是文学形象和语言艺术 的首要因素,也是世俗生活和人民大众阅读文学的首要动机,不少作家是为了自娱而写游戏文章,而对于读者来说,无趣的东西会使人敬而远 之。只有把游戏娱乐因素限制在健康范畴,并且把它作为文学认知、文学教育、文学精神追求的桥梁和艺术氛围时,它才是好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纯粹的游戏娱乐 之作,只要它是健康的,就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人性的内在需求之一。合理的和好的属于 两个价值等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游戏娱乐和审美常常水乳交融,审美有作为审美感觉、审美幻想、审美和谐的一面,它 与游戏娱乐结合得最密切,审美另外有审美理想、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意识的另一面 ,则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价值。作为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应当充分认识以下三个事实:其一,在文化未充分发达起来的古代社会,雅文学和俗文化的分化说明世俗民间大众更注重 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上层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与民间的娱乐审美趣味缺乏沟通;其二,在现代,文学家努力追求文学的伟大旨趣,它的启蒙目的和文化批判功能与它令人敬而远之的 形式二者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分离,于是削弱了接受效果的达成,这是一种遗憾;其三,在后现代社会,如何解决人们在文学接受中平面与深度的对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什么叫游戏娱乐

文学艺术是游戏娱乐的一种,是一种精神的游戏、精神的娱乐。德国批评家恩斯特·卡西尔 说过:孩童是用事物作游戏,艺术家是用形式作游戏,用线条和图案、韵律和旋律作游戏 。《艺术在文化哲学中的地位》,转引自《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763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文学家用语言形式塑造语言艺术形象作游戏,读者通过语言的玩味作游戏而得到娱乐。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了大量精彩的侦探 小说,但是她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从未干过侦探这一行,甚至没有尝试过到警察局或私家侦探所里去深入生活。金庸只是一个报纸自由撰稿人,生活在现代都市,并不 懂得武术的一招一式,却写了卷帙浩繁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克里斯蒂和金庸的小说的读者只不过借助侦探小说和武侠小说文本的形式进行一种游戏活动,从中 获取一种文化娱乐 。康德说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使人得到一种解脱。席勒说人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受到限制,人要成为有完满人性的人,就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游戏冲动就是使 二者结合起来的中介。游戏的根本特点是自由活动,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统一,审美就是游戏,艺术起源于游戏。斯宾塞认为艺术活动由游戏发展而来,判别在于游戏只为人的低级 机能提供享受,而艺术则为人的高级机能提供享受。朗格也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一种,游戏是一种自觉的和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活动,它给人带来没有利害感的快乐。伽达默尔说,游戏是 独立于主体意识的,不受任何主体性限制,它不是严肃的活动,即游戏具有无目的性、无意图性、无劳累感的轻快性,所以游戏者通过玩味某种东西,在虚拟作假的情境中反复进行 活动,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有人说游戏起源于过剩生命力的发泄,有人说游戏是为了满足模仿的本能,有人说游戏是为了满足生活过分紧张的心理松弛,等等。

荷兰文化史学者胡伊青加在他的名著《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中指出:

游戏为一种完全有意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不当真的但同时又强烈 吸引游戏者的自由活动。它是一种不与任何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活动,从它那里无利可图。它 按照固定的规则并以某种有序的方式活动在它自己的时空范围内。它促进社会团体的形成,这些团体喜欢用诡秘的气氛围绕自己,同时倾向于以乔装或其他方式强调他们与普通世界的 不同。[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16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从上述种种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具有像体育 活动、竞 技活动、儿童游戏活动一样的游戏性质和游戏娱乐功能,这种快乐会使人入迷,产生激情,沉浸在遐想、忘乎所以的境界中。文学活动是在闲暇中的文明游戏,它在自愿、自由的活动 中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通过虚拟世界而进入游戏的幻想和欢乐中,并逐渐进入到审美感受层次,文学的游戏规则是在假中求真、假中求美,在一个创造出来的假定性秩序中使人经历 紧张、刺激、冲突、变化、解决、平衡、和谐的过程,因而获得感官和心理的愉悦。所以文学游戏活动是一种用语言制造出来的时空世界,以与现实生活造成距离,就好像儿童用积木 盖房子、用桌椅开火车、一群人捉迷藏一样的身心超越性娱乐。

(二)文学活动表现了哪些游戏娱乐功能

文学活动表现了感觉之乐、传奇之乐、喜剧之乐、形式之乐、情趣之乐、欲望之乐等。

感觉之乐:是指文学描写具有对人的感官直觉的愉悦作用。正是形象的直观美刺激了读 者的感官快感,引起心理愉悦,产生联想,再进一步体会内在的意味,所以美丽的描绘 和描绘美的形象都可给人感觉之乐。美学快乐主义理论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作为事物属性的快感(桑塔耶那《美感》)。如《诗经·硕人》中的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辞·湘夫人》中描绘筑一座香草繁花装饰的宫殿于水上,《洛神赋》中洛神的妩媚优雅形象,《安娜· 卡列尼娜》中,安娜身穿天鹅绒连衣裙衬出象牙般的颈项之美等。美首先是使人愉悦的感性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宫体诗、言情小说、青春小说等首先具有的就是从感官上引人入 胜的美女魅力

传奇之乐:指的是文学中的传奇性、故事性、戏剧性所构成的紧张、悬念、轶事、志怪等情 节性乐趣。《战国策》、《史记》和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首先靠其人物、故事的传奇性和故事的生动性给读者提供游戏娱乐功能。文学家一大特长就是善于编故事,编故事有两大功能 :给人阅读趣味和表现深刻意蕴。编得精巧是小说家个人的一种游戏活动,故事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情合理;既要世间没有、充满偶然性,又要编得天衣无缝;既要让读者读得紧张、 恐惧,感到变幻莫测,又要体验到社会人生冲突的复杂尖锐。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神经上的刺激和经验上的超越,于是故事才有可读性,趣味盎然。读者在阅读中历险、历奇,还 要猜谜,又仿佛在幻想中超越世界日常生活的平庸,这种快乐是文学游戏功能的永恒热点,好奇是人的天性,追求故事性是文学娱乐的突出卖点。不少名著就是在这方面具有永恒的 价值,像《西游记》、《三国演义》、《艾凡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好看、可读性、有趣很大程度上与传奇故事相关,并由此产生故事的神秘感。侦探小说、恐怖小说 、探险小说、武侠小说等情节型叙事作品都在这方面具有特别的游戏娱乐功能。

喜剧之乐:包括文学中运用幽默、滑稽、诙谐、荒诞、夸张、闲聊调侃等手法制造的娱乐效 果。《堂·吉诃德》和《阿Q正传》、《陈奂生上城》、《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一批名著都 是在喜剧之乐中寄寓悲剧之作,一般人总是首先被这些小说的喜剧之乐吸引才去阅读它们的。在后现代社会中,闲聊随笔比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更受欢迎,正在于它们的调侃幽默功能 给读者一种阅读的轻松感。

形式之乐:既包括语言形式上的文字游戏制造的快感,也包括情节形式上的模式化所包含的 满足感。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带着故事情节上的模式原型,读到相应的小说情节,他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大团圆结局、英雄加美人模式、三角关系程式、寻宝历险的曲折历程、最 后一分钟解决问题的危急高潮、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武术制胜循环、获得秘笈一朝练成天下第一的情节等,都是游戏娱乐形式中常见的手段。这些形式之下积淀着人性的秘密原 型,要娱乐就必须满足人性的潜意识。在语言形式方面,中国古代诗词曲赋骈文的声律、音 韵、对仗等技巧非常精巧,这是文人圈里在游戏文章中克服困难后方显出真功夫的快乐追求,是戴着脚镣跳舞而成功的游戏之乐。

情趣之乐:人性中除了有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低层次的本能情趣以外,还有一般社会中的各 种情趣,文学在满足这类情趣需求中往往有丰富的娱乐功能。如《诗经·桃夭》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们常视婚姻与功名为人生之两大乐趣,在 这首诗表达的欢乐之情中,既写迎娶美丽新娘之乐,也写希望多生子嗣繁衍后代使家族兴旺,希望新娘给家族带来幸福和睦之乐。《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表现的是春天到来时在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与欢乐,这是风俗情趣 之乐、祭祀之乐、沐浴之乐、谈情之乐。在人生中,一般的交友、聚会、伦理生活、游历等生活情趣,不一定达到很高的审美情趣层次,写在文学作品中,也给人丰富的娱乐之感,许 多散文、小品文、随笔、休闲文学多表现此类娱乐之感。

欲望之乐:大众文学总是以其表现人最深层最具有普遍性欲望的内容来打动大众的 原欲与情结。纯文学也发掘人类的原欲与情结,但骨子里承袭弗洛伊德定下的欲望与升华的法则,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居高临下地俯照与批判之。但在大众文学里,欲望就是欲望,它最大限度地贴近它,泛滥恣肆的激情,纤毫毕现的性态描 写,带给人身心高亢的刺激。这种欲望之乐由于失去人文精神的升华与批判,最终带给读者的还是感官刺激的碎片和吸毒过后般的精神涣散感。大略而言,这类欲望之乐包括情 爱问题与性欲,凶杀、暴力、复仇母题与大众潜意识里对恐怖体验的渴望,男性英雄主义情 结(这些英雄故事使生活中委琐的人们如醉如痴地尽情做他的英雄白日梦)。其他还有金钱欲望、休闲欲望、怀旧情结、青春美丽情结、仕途成功情结、偷窥情结、 迷信神话情结等。

(三)文学娱乐的合理价值与升华原则

游戏娱乐功能是文化的合理要求,它是必需的,但也是应当有所限制的。从人性论的文学观 念出发,文学应当表现人性,又释放人性。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人性精神世界有本我(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自我( 意识部分,处在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按唯实原则控制和调节本我)、超我 (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三部分。本能冲动的惟一目的是寻求快乐,遵循唯乐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本能欲望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抑制而难以实现, 于是退回到无意识底层,人便会产生焦虑痛苦。但这些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必须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满足,这就是本能转移形式:梦、歇斯底里症、日常过失等。文学 艺术像做梦一样,可以使被压抑的在幻想中达成 ,从而释放和升华本能。艺术和儿童游戏、白日梦一样,但艺术是把现实中的欲望转变为幻想中的欲望,然后又把幻想中的欲望满足当作现实中的欲望满足。作家通过艺术才能和形式 润饰其幻想,伪装其隐私,从而转移其本能欲望;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在幻想中投射其欲望本能,这两方面都有本能情感宣泄和补偿的作用。所以言情 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恐怖小说、游戏童话、休闲文学等都具有这种转移、宣泄功 能,让人们在游戏娱乐中满足人性的需求,同时起到文学治疗的功能。所谓宣泄,就是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本能和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与愉悦。 所谓补偿,就是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情感体验却有限得很,所以一个人的本能情感贫乏或受阻, 文学作品就可以使他在假想中满足欲望、情感的需求。在现代、后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对人性造成了巨大的压抑,尤其知识理性对人性的全面控制,人文文化阵地 日益缩小,人的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构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人性渴求着更多的宣泄释放,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治疗形式可以解决人性异化的危害。追求娱乐是人 的本能,所谓成人童话文学快餐调侃文学流行文学等,都是应时而生的合情合理之作。西方学者的阅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女读者之所以爱读罗曼司 ,是因为罗曼司使她们能够暂时地摆脱为人妻为人母的琐碎事务……罗曼司还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机会。她们从罗曼司中得到的是希望、安慰和知识。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权主义研究评介》,63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

一直以来,文学理论完全倾向于审美理论,将文学全部定位于高雅文学的狭小范围,不予承 认文学艺术的一般游戏娱乐功能,这远不能完全解释文学艺术的全部作品及其价值。一方面,文学艺术正在走向异趣沟通,把不同的审美趣味相互融合,让高雅和通俗对话 ,加以创造性转化,这是文学中新的审美精神,文学家有责任满足人类在人性宣泄和文化启蒙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应当借助于文学游戏 娱乐的功能实现审美升华的目的,文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艺术升华,升华就是对 游戏娱乐的限制。这同样也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重要主题。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严格说应该是文学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功能,这种认识是寓于感性中的审美再现和 审美表现,是寓识于美,然后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

寓识于美的意思是说:作家从现实生活和灵魂生活中有所发现之后,超越了生活真实, 创造出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更伟大的艺术真实世界,给读者一个无穷无尽的审美经验、审美想像和审美启迪,因此文学便有了取之不尽的审美认识价值。这种寓识于美的特点 是生活、作家与读者共谋创造完成的,它指向无限的意蕴。 读者从作品的召唤结构中体验到了生活的结构和奥秘,在作家的审美发现中联想到更广大的相关的经验,审美认识的功能便处在不断生成 的境界之中。当作者通过感性 审美方式揭示一个世界时,这是世界在自我呈现,存在以可能性在呈现,文学的意蕴便有了社会历史意蕴、哲学意蕴和审美意蕴,同时具有审美经验的认知广度、认知深度、 认知长度(历史纵深感)和认知的微妙程度。总的 来说,文学揭示的真理和文学以外的真理,即人文社会科学系统证实的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学是用人们感觉、体验、想像的方式来呈现和启迪罢了。

文学认知的对象范围既包括现实存在世界的内涵,也包括人性内在世界的内涵。大抵而言, 包括历史生活、风俗人情、社会矛盾、人生命运、情感历程、心理状态、精神境界、哲理意蕴等。从普遍的经验到特殊的经历,从微妙的感触到复杂的体验,从大彻大悟的感 知到朦胧神秘的幻觉,从隐蔽的真相到未知的将来,从冰山下的潜意识本能到最神圣的终极关怀,从美到丑,无不得到活生生的、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西方人把文学看作人生的形象 教科书,是情感的启蒙课本,是活生生的哲理智慧书,是感性的文化百科全书。文学的认识功能是从文学的形象世界通向社会、历史、人生、人性、文化的无限意蕴。文学是对存在和 人的发现,它教导人们学会观看,所以文学和艺术既是一种再现,又是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解释,目的就是通过文学的经验认识一切。

(一)文学作品的情节模式就像是一部生活情境百科全书

18世纪末,意大利戏剧家卡罗·葛齐公开宣言:世界上只能有36种剧情,不可能再多了。后 人想超越36,还是在这里面盘旋。20世纪初,法国的乔治·普尔梯引证上千部戏剧或小说, 不得不承认:36是不可超越的。后人把36种剧情排成一个表,次序如下:求告;救援; 复仇;骨肉间的报复;追捕;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谜;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为了恋爱的竞争;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的恋爱的罪恶;无意中的残害骨肉; 为主义牺牲;为骨肉献身;为情欲不顾一切;必须牺牲所爱的人;两势力之争;奸淫;恋爱之罪;发现所爱的人不荣誉;恋爱被阻;爱上仇人;野心;人与神之争;错误的嫉妒;错 误的判断;悔恨;骨肉重逢;丧失所爱的人。上述36种剧情无疑是社会矛盾、人生命运和人 性世界的高度概括,就像一部最完整又最广大最深刻的生活认知百科全书 。读者可以拿《哈姆雷特》、《堂 ·吉诃德》、《浮士德》、《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 时》、《罪与罚》、《红与黑》、《雪国》、《红楼梦》、《围城》等伟大的作品来分析,作一个宏观归纳,就可以得出比读社会学、精神分析学著作更全面的认识。在叙事模式、情 节模式、故事类型背后隐藏着的就是人事、历史、生活的规律,是人存在于世界的 范式(范式是范例、模型、模式,是一种有结构的东西,人类通过范式学会了解类似的事件、主题,掌握一种共同体的程序和本质)。当然文学作品中的题材 、情节、内容不是固定的格式,而是在具体发展的社会历史生活情境中有永恒的规律,范式 正是历史境遇和共同模式的结合体。正是通过范式,人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存在的奥秘。

(二)从人的性格表现来看,文学可以说是一列性格画廊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从欲望出发追求现实生活中虚无飘渺的爱和幸福的悲剧女性,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 正直错综复杂的自我奋斗典型,左拉笔下的典型是生物遗传中兽性的人,巴尔扎克笔下的典型是金钱时代中的物本主义者,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多是飘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 ,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多是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双重压迫下被金钱和权力异化了的奴性人与兽性人的双重性格,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是在肉体与灵魂冲突中的罪过者、忏悔者 、探索者……柳鸣九编著鉴评的《世界最佳性态小说欣赏》一书中展示了一系列 性态(性情性格)人物:有现代性与人物性格断裂的人物,有资产阶级演进性与现代化的一种性态,有人性古风的发掘,有人性中粗野不文明与优良素质对照的人物,有寄托型 性态人物,有农民群体意识的调皮鬼性态,有人性中对力的拜物教型人物,有 贵族血统拜物教的性态标本,有变色基因的性格,有伸屈艺术的人物,有小姑娘向少女过渡的性态,有支配性基因的性态,有自我美化、自我幻想的性态,有 男性好色的性态,有不落俗套的暴发户性态,有不合时宜的人,有输得起的性态,等等。从文学提供的性格画廊中,你将读到一部活生生的人学百科全书。

(三)从文学表现的文化心理来看,文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的 心灵历史

文学教人们认识了酒神和日神精神、奥狄浦斯情结、美狄亚式的爱、原罪与诱惑的文化心理 、骑士浪漫主义心 理、从地狱中向往天堂的精神、巨人意识、泼皮精神、爱情的高峰体验、疯狂与怪诞、弃儿意识、伪善意识、自由情感、渴望能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征服意识与自卑情结、世纪 末情结、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冷酷、贪婪和机敏的英雄主义、荒原文化中的恐怖感与精神裂变、荒诞中的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西西福斯精神等。勃兰兑斯说得 好: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对自己内在的生活和行为动机了如指掌的 人是极其有限的,而小说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真正地揭示了人物反观自身的内心活动。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非常巨大的,其中既有历史认知价值,又有时代生活的认知价值,既有 永恒的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象征意象、文学原型的无限认识能量,又有心理分析、精神探索的研究深度。史诗式的作品、风俗画式的作品、悲剧性作品、审丑性作品、人性与心 理、精神分析类作品、情感表现类作品等都各具价值。即使是一首小诗,当你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等一类句子时,你也可以获得一种心灵感知的惊颤效果。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 感经历、理性认识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文学作品可以给你一个人生百科全书式的认知天 地。

文学的教育功能正是在深刻、广阔、微妙的认知功能上产生的。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由欣 赏得到感悟,由感悟进行联想,由感悟联想获得启迪,产生震惊和反思,把文学作品中美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目标,对丑的意蕴进行否定,于是就产生艺术唤醒的作用。所谓艺术唤醒就是指通过审美体验达到人格心灵颤动的过程,即在艺术超越之中达到人的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唤醒,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痹状态中的人产生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人格启迪震惊效应,从而不断抖掉自己心灵的灰尘,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文学作品造 就了读者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感受方式和知觉方式,使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世界。作品的存在方式延续到读者生命的存在中,阅读唤醒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沉睡的灵魂,让他因而获 得 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深化即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价值,这一点将在下文探讨。总的来说,文学教育的功能是通过审美经验的方式潜移默化实现的,它通过文学形象的理想和倾向性 不知不觉地转化为读者的人生准则,另一方面,它以文学形象的文化内涵引导一个人成为这一种文化中的社会人,即让一个中国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使一个美国人成为美国文化中的美国人,从而使一种文化代代传承。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精神价值

文学活动--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活动还是读者的阅读接受再创造活动,都是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所谓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人格、理想、信仰的综 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学具有深刻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超越了经济价值、现实价值和认识教育价值,更超越了游戏的娱乐价值,它是关于人的本质实现的问题。这一节将从 审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方法方面简要说明这个道理,同样, 文学审美精神价值也必须经过价值转化的过程才能实现。总的来说,文学的审美精神价值是指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创作和阅读) ,通过对美的感知、想像和对美的理想的向往,对人的精神产生的调节、愉悦和 提升作用,最终使人得到自我实现,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一、文学的审美调节价值

所谓调节,是说人生活在现实中,心理、人格、精神和现实环境必然产生失衡。在 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一节中,我们曾经通过对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说明人的本能和现实原则会发生冲突,本能必须得到宣泄。从文学艺术的功能来看,一部分作品是适 合人性本能欲望和兴趣的,只要是健康的欲望描写,它对于本能的宣泄是合理的。但这种宣泄也受到欲望本身的局限,因为本能欲望本身就是生物性的,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和功利价 值紧密相关,金钱欲、利益欲、攻击欲、性欲等光靠宣泄不行,它们本身既是人类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也会带来破坏性的负面作用,满足它们与宣泄它们并不能提高人的价值 。人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不可能仅仅满足,也不可能完全满 足这些生物性、社会性的本能,宣泄只是一种释放,是一种停留在原来境界的治疗。文明的另外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是对本能的升华转移,同时对现实中强烈压抑本能所产生的不平衡 状态的平衡。宣泄和升华都是转移,都是文学在调和两个敌对原则: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手段。它们有时是不同的两种层次,有时是同时交融着实现的手段,属于一种移情方法,在想像中完成能量释放和情感改造。于是,文学仿佛补足了我们的生命,并扩大了生命的 可能性。

弗洛伊德说:生活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了;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 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忍受生活,我们不能没有缓冲的措施……这类措施也许有三个:强而有力的转移,它使我们无视我们的痛苦;代替的满足,它减轻我们的痛苦;陶 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麻木。②弗洛伊德 : 《论升华》,见《弗洛伊德论美文选》,170172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弗洛伊德指出:代替的满足是艺术所提供 的与现实对照的幻想,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陶醉的方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并改变它的化学 过程(这是一种艺术生物学的治疗,通过心理、精神的陶醉以使身体的生物能量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缓和释放)。弗洛伊德又指出:防范痛苦还有另一种方式是 我们的心理结构所 容许的里比多的转移,通过这一转移,这种方式的功能获得了那么多的机动性。这里的任务是改变本能的目标,使其不至于被外部世界所挫败。本能的升华借助于这一改变。②

他说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实现了他的幻想于是得到快乐,在科学家解决问 题或发现真理时,这种满足是高尚和美好的,这是通过在内部的、精神的过程中寻求满足,来使自己独立于外部世界,在这种情况中,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审美态 度稍许防卫了痛苦的威胁,提供了大量的补偿。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美没有明显的用处,也不需要刻意的修养,但文明不能没有它。这就是升华, 升华的治疗作用。

其实这种转移、改造、升华都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净化功能,无论是作家或读者,都可以借 此进行情感升华来净化--变生活情感为相反的情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悲剧在 模仿优于实际的人的行动而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不应遭遇的厄运,因与普通人类似,自 然会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人将这种悲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由痛感转为快感,获 得心灵的净化。净化就是一种升华。在奥狄浦斯王的悲剧中,他的深深的绝望和无法解脱,代表了一种人类在神秘命运中的可怕的失败象征,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在经历怜悯- 考验-灾难过程与一些更普遍的幻想过程之间建立一种类比关系,帮助我们人类成熟起来 并进行自我调节,使我们从固恋(执著顽固的自恋)中解脱出来,使读者从容自若和应对自如,即使在最严酷的体验里也可以没有困难。读者的幻想和悲剧英雄一起死亡了,于是回到 现实生活中,即抛弃和改变幻想,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以适应更复杂的生活做准备。文学作品可以矫正个人单一的内心现实的偏颇,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宽广、 更强大,以积累更有弹性的未来经验以适应现实条件。

总的来说,上面讨论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升华手段的审美调节功能,读者在参与文学接受活 动中的升华转移,还有在阅读悲剧作品时的净化适应。除此以外,读喜剧作品和审丑作品的距离审美,在否定性美感中也可以获得一种审美调节,既释放了批判性情感和评价,也 升华了审美理想的确认。恐惧也好,憎恨也好,焦虑也好,都需要在释放以后升华调节至美的向往,既要化解和消释,更要转向至美的追求。文学艺术的治疗功能目的就在于引导 人格和生命发生愉悦的变化。

二、文学的审美愉悦价值

审美愉悦价值不同于娱乐价值,娱乐是迎合人性浅层心理需求的快感,包括引发感官之乐与 日常生活情趣之乐,这是对应于一般的世俗快乐。一般而言,审美是较高层次的娱乐活动,需要较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照分析能力;娱乐则是大众化、粗浅化的审美,较少受到审美 准备和训练的限制,并以消除自身的紧张和疲劳为主。审美愉悦既是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的快感,更是审美理想的愉悦。这里的关键是审美。美是高尚的、无 功利的、超越性的、和谐的、自由的积极状态和目的,美必然是真和美统一的价值。文学的 审美愉悦价值包括以情冶情的升华之乐,在造梦中进入一种艺术乌托邦境界中的理想之乐,以智启人的惊异之乐,创造艺术形象的智慧之乐,等等。

(一)以情冶情的升华之乐

娱乐游戏的文学作品局限性在于仅仅满足一种日常生活情趣,它只使人认同现实的人性情 感,但文学艺术中高级作品的情感模式都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那个虚幻世界并不按现实功利原则来制作,而是按理想的、美的原则来建构。即使苏东坡感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他唱出来的生命强音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张孝祥虽然被贬,岭海经年,孤光自照,但他所表达的情感却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美好意境(《念奴娇·过洞庭》)。陶渊明虽然穷困,但他却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的至乐之美。自然、自由、自为是他的理想,从中他体会到 如庄子一样的逍遥游精神自由至乐之美。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齐物论》)贾岛寻隐者不遇,但他却升华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美感。浮士德在最后的陶醉中高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以反抗魔鬼靡菲斯特的世俗 欲望诱惑(歌德《浮士德》)。以情冶情的是陶冶,前一个是美好、高尚的感情 ,而我们生活在俗世中的情感却太多平庸的灰尘,太少美的激情,只有在高级移情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到生命的至乐。

(二)指向乌托邦境界的审美理想之乐

人在高级情感中体验到的审美愉悦都离不开美善与理想,上述的高级移情与这里讲的审美 理想息息相关,但审美理想更重在理想精神的境界。《长恨歌》虽然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却创造出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神话世界,以安置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绝代美人杨太真,并让李杨二人魂魄重遇,以寄托那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恒爱情理想。理想或者常常是不 现实的,但它指向未来或永恒,它是一种精神,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借助理想追求到一种审美大愉悦。理想总是梦,能否实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 有追求的精神,这是人的终极关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秦风·蒹葭》)伊人可能永远追求不到,但追求本身就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永远的追寻之中,诗人和读者得到了审美愉悦。泰戈尔1913年以《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它所发出的天国般的声音对于经历着世界大战浩劫的人类而言,是绝望中的福音,它带给人类的是和谐美满的审美愉悦。吉檀迦利从字面上看是颂神诗,它以向神诉求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和自由的信仰和追求。其第二首写道:

我生命中一切的凝涩与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我的赞颂像一只 欢乐的鸟,振翅飞越海洋。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只因为我是一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膀,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不敢想望触到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我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泰戈尔:《吉 檀迦利》,12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2

这个正是美和自由创造之神,这是艺术的乌托邦,却可以使人类得到陶醉、欢乐。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授予在文学中创作了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这一点体现了人类的一个永恒愿望:文学能够给灵魂带来欢乐。罗兰·巴尔特认为写作是一种言语活动的乌托邦:是一种乞望字词之快乐的想像力,它疾快地向一种梦想的言语 活动发展,表现出一种新亚当世界的完美。《罗兰·巴特随笔选》,4748页,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总之,理想可以给人愉悦,写作的乌托邦也可以予人快乐。这种快乐是在虚拟的假定性 中审美情感的升华,与一般娱乐中本能情感的释放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潜藏在人性中久被压抑的美的憧憬和高尚情态,这是人性情感中的一种伟大原型。

(三)以智启人的惊异之乐和创造形象的智慧之乐

哲学本义为爱智,哲学起端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

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而且对一般人而言也依然是一件最大 的乐事。在观看艺术表演时所以产生快感,是因为在观看的同时也就是在求知--推测某些 事物的意义。转引自卡西尔:《人论》,17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模仿可以产生快感,这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是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 哲学、宗教、艺术都是这种精神追求的表现。平常说人天生都是诗人,人人都有诗兴。中国古人说感兴,兴则是激情,惊异之感。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集唐诗序》)因感兴而起惊异,为什么惊异?因为发现了美 ,发现是一种创造,创造体现了智慧,创造是人类精神最高的享受。文学家创造了一种形象,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以与现实世界区别和隔离开来,他感 到了一种神的快乐--因为只有造物主、只有神和上帝才创造世界(宗教和神话的观念如是说),他对自己的主体性发 生了惊异,也对这创造出来的新境界感到惊异:这是我写的吗?是的,这是在灵感飞翔和幻 想迷狂中创造出来的,于是他以为神灵附体了,他从一个平凡的人升华为一个奇异的人。柯 勒律治说:

渥兹渥斯先生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 起人对 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 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十九 世纪英国诗人论诗》,6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只有哲学家、文学艺术家、宗教家在惊异中,把最平常的事物本身变成最不平常的,这 本身就是以智启人,以创造性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前面讲到

艺术唤醒,它通过阅读把读者提高到新的高度,使个人无限拓展了他的感性、体验和思 维空间,赋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对形而上学性质的沉思默想,使人的精神灵魂不再在习惯的诱引下沉睡,使生活的真实境况瞬间清晰呈现出来。这时,麻木疲惫的 灵魂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情感涌入心田,使人的全部生命力量一下子异常猛烈地振奋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完美、温暖、良善和宁静的感觉,感到自己这样浸润着生命的欣喜 和与无限相融的神圣,仿佛接近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神圣境界。 金开诚主编:《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34034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人类多么需要一种审美惊异。我们许多人已经太久地习惯平庸生活的 麻木了,我们想一下,你读过伟大作品吗?你有过在写作或阅读中的惊异之感吗?我们不是总在期待创造的灵感吗?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吧:

!惊异!

有多少美妙的造物在这里!

人类多么美丽!啊!鲜艳的新世界

有这样的人们住在这里!转引自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2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三、文学的审美提升价值

福柯有句名言:通过写作改变自我。其实,阅读也可以改变自我。美的写作和美的阅读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提升,是指本质的提升,使人提升到真正作为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的 人,自由的人的境界。上文在谈艺术唤醒和艺术升华时已经接触到文学的审美提升价值。文学艺术的最高指归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对社会的人,即人性的人的完全的复归。这是伟大的艺术最深层 的寄托和对人 的终极关怀。文学 艺术教会人用美的观念和理想去观察,去思考,去想像,用美的情感模式来感受生活,而读者就在接受主体的同化和顺化中应和和扩大其精神世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 性。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信息结合而建构意义的,这正是召唤 -对话中的人性提升,文学阅读正是这种审美建构。在文学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想像中,需要全神贯注和 调动所有的审美经验,因而它促使人强化了全部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种审美活动中,人的 本质得到了提升。

培根在1630年提出了著名的幻象学说,指出有四种幻象阻碍着人类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得真理,这是人的天性和习惯在心灵中的智障。第一种是种族幻象,是由于人的精神实质相同或由于它的成见、狭隘性或由于它的无休止的运动,或由于一种情感的灌注,或 由于感官的无力,或者是由于印象产生的方式而造成的,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第二种是洞穴幻象,指个人因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教育、环境出发观察事物而歪曲事物的真相。第三种是市场幻象,指人们在交际中因语言概念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 乱 ,这是照着俗人的理智来思考而造成了歪曲。第四种是剧场幻象,指的是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或流行的学说而形成的错误。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193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伟大的文学作品和哲学、科学一样,具有启蒙人性、唤醒灵魂、消除智障的精神提升功能, 伟大的文学批判庸俗、拓展视界、展示理想、阐释灵魂等成就也是破除人类幻象障碍的一帖良方。

审美提升功能满足了人类精神的内在需求。这些需求是追求真理的需求,追求理想的境界或 完美境界的需求,使想像力、创造力、理解力自由驰骋的需求(人类非常渴望追求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世界),获得神圣的快乐和内在的和谐的需求。

文学满足了这些需求以后,人就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的特 点:他们比常人更迅速、准确地洞察到被掩盖起来或混淆了的现实;他们的认识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歪曲;他们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 务、责任或职业;他们富有创造性,灵活,有勇气,不怕犯错误,坦率和谦虚;他们的个体是统 一的,很少有自我冲突;他们的心理是自由的,不墨守成规,如果面对众人的反对意见,他 们仍能自己作出决定,当文化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时,他们根本不会信奉这种文化;他们仅与少数人建立深厚久远的私人友谊,因为他们倾向于寻找自我实现者作为自己的亲密朋友; 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不以种族、地位、宗教为基点来看待人,更能与人友好相处;他们更富有生活情趣,更能欣赏生活;他们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际,办事干净利落,不喜欢 低效;等等。孙翠宝主编:《智者的思路》,20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文学的审美提升功能让人获得了发展的需要,使人获得了人生的高峰体验,这是文学最伟大的价值。

思考题

1 概念:文学价值〓知识〓文学生产〓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游戏娱乐〓文学的审美精神价值

2 怎样理解文学意蕴也是一种知识?

3 在现代,雅文学和俗文学可以互渗交融吗?为什么?

4 娱乐文学的价值和伟大文学的价值有什么区别?

5 在后现代文化环境里,人类怎样接受高雅文学?

6 怎样分别宣泄和升华、一般娱乐和审美愉悦?